(《北欧华人报》北欧国际新闻中心记者金波报道)作为从事50余年的医生体会最深的不仅仅是治病,而且重要的是要研究疾病。医生要深入探索疾病的发生,还要研究治疗疾病的全过程和原理,治病不能只会照抄学校书本里学过的点滴知识给病人治病。医者,“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是出自《医宗金鉴》1749年,清太医院将《医宗金鉴》定为医学生教科书。在临床中可用于中医学各门学科。
医生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在治疗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决不可故步自封,也不是千篇一律,更不能盲目的照抄书本给病人治病,尤其是中医医生。否则只能成为“本本主义”,死读书,或读死书,最后落得一个“读书死”的书呆子。这并不是浮夸,现实确实有这样的一批中医医生,在接诊时只会照书本开药,按经方“汤头”开药,药味、药量、剂型都不敢有一丝的变化。有些医生面对复杂的疾病始终抄用“古方”标明的3克、6克、9克、12克等用量,墨守成規。(当然有一些严格控制药量的必须遵守)固执保守的医生是难以治愈“疑难疾病”。
医生面对病人需要区分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分清(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夹杂,复杂性疾病等,用药、处方和治疗,是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方法,需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该谨慎处方用药选择确实可行的治疗方法。面对急性病、复杂性疾病或疑难性疾病,必须仔细的分析,另当别论。选择处方、用药和治疗方法是考核一位医生的综合素质,在药味的加减、药量的变化、剂型的调整,需要有原则性,又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随心所欲和应变能力。医生“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灵活应用。这样才能对慢性疾病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急性病可以迎刃而解,疑难病证“水到渠成”方可治愈。这也是对医生临床科学的验证,否则会成为类似外界传闻的中医是“慢郎中”、是调理疾病、是养生保健,是为旅游、扶贫服务“不是医生”所为等域名。
每一个有经验的医生不仅会看病,而且应该是一位医学研究的科技人员,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必须要善于思考,深思熟虑探讨疾病的发生和研究治疗疾病的全过程,时刻掌握病人出现的微细变化,随时加减用药和改变治疗方案,还要懂得“中病即止”的道理。
现在,医生治疗疾病也发生较大的变化。由于每个人对科学的理解不同,再有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各自对养生保健认知的不同或误区,给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繁琐。
几年前,一位病人琳达(化名)表现全身发黄,眼睛、面部和双手尤甚已经多年。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厌食、腹胀、腹泻,腹部和大小便呈深黄色……,在医院里做了各种检查以及肝功能均为正常,医院医生考虑病人是“恶性病病”待查。病人慕名找到中国医生期待能争取得到帮助。
病人一进门,身上就带有一种奇特异味,望面部和眼睛黄的“渗人”。病人坐下后,医生仔细询问了病情,包括生活规律,病史、饮食习惯,用药等,切脉、“切腹”后,然后对病人综合分析,了解到病人特别喜欢吃“胡萝卜”每顿饭不离,而且食用量又多……,她还念念有词的说“胡萝卜素”对人体健康有利,我已经吃了多年。经过病人的叙说,医生仔细分析研究病情,最终找到了病因,病人是吃胡萝卜过多蓄积而引发的疾病。后来通过采用解毒消食、攻积导滞、健脾和胃等方法,又叮嘱病人必须停止食用胡萝卜,半个月过后病人症状得到缓解,一个多月后病症完全消失。
医生在接治病人时经常会遇到各种“疑难病症”,在治疗疾病时,医生需要仔细的检查分析病情,要认真坚持辨证分型,辨证求因等原则,还要研究疾病发生的本质和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