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文昌航天科普中心

感受神秘的“太空世界”


(《北欧华人报》北欧国际新闻中心记者郑伟海南文昌报道)随着中国航天的飞速发展,“航天游”成为多数人游文昌的选择。5月16日下午,“追梦中华·聚焦自贸港”2023海外华文媒体海南采访行有幸走进文昌航天科普中心,实地参观了解中国航天和海南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

抱着浓厚的兴趣,带着几分神秘色彩,海外华文媒体记者来到了文昌航天科普中心。该中心位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入口处,是集航天科普暨爱国主义教育、航天科技体验、航天文化展示和航天发射场参观等内容的综合性航天主题体验景区。

还未通过安检,大家就被眼前琳琅满目的航天类文创商品所深深吸引,纷纷围拢上去选购自己心仪的“宝贝”。走进大厅,右侧安放着高度还原的神舟飞船,左侧则安放着与原型一样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这是中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在南海等进行了多次下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7020米,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强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前往展馆的路上,广场上有一个超大的飞船模型,造型像战斗机一样。据了解,这将是中国航空航天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目标。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中国航天事业已创造了奇迹,未来的既定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那三栋白色的高层建筑分别是设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内的指挥控制中心和火箭总装测试厂房,5月10日晚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就是在这里点火发射的!”展馆讲解员手指不远处,向大家介绍说。

记者在讲解员的指引下,首先来到九天馆内参观。馆内展览墙上记录着中国航天发展历程,每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时刻,让游客们为其停下了脚步。

从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3天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从轨道上回收卫星技术的国家;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标志着中国成为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2018年12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二丁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6颗云海二号卫星和一颗鸿雁星座试验星“重庆号”送入预定轨道。中国航天2018年宇航发射任务圆满收官。2018年,航天科技集团全年共执行37次宇航发射任务,成功将103个航天器送入太空,发射次数首超欧美,排名第一;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搭载实践二十号卫星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2220秒后,长征五号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准确送入近地点192千米、远地点6.8万千米的预定轨道,中国推力最大的火箭终于“王者归来”等等。这每一个历史时刻都在证明着中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文昌航天科普中心内,最为吸引海外华文媒体记者目光的当属第二站——揽月馆了。馆内摆放着长征五号火箭模型:1:20、火箭残骸、嫦娥一号整流罩部分残片、嫦娥二号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丙)助推器残骸、嫦娥二号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丙)整流罩残骸、三脚架平衡陀螺仪残骸,等实物火箭残骸。

对于这些火箭发射残骸,在普通人看来可能就是一堆金属垃圾,但经过讲解员的介绍,海外华文媒体的记者们这才明白,每一件物品背后,都饱含着科研与制造人员的智慧和汗水。火箭是个十分复杂的装备,堪称大国重器,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火箭制造能力已经相当厉害,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除了传统的卫星,像一些大质量的极轨卫星、大吨位的空间站还有深空探测器,对于中国火箭来说就是小菜一碟,这些“高端”发射任务基本都是在文昌完成的。目前的火箭还是“一次性”,听说“可回收利用”的火箭已完成研发,很快就能投入使用。

在最后一站——问天馆,海外华文媒体记者们参观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模型、中国空间站内景图以及天问一号着陆器和火星车模型。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中国多少代人的梦想,终于在我们这一代实现了!”在充分了解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和伟大成就,并亲身感受了航天科技的魅力之后,海外华文媒体记者们不断发出这样的赞叹,并由衷地向航天精神致敬!


返回首页